经济日报记者探访,农民的房子,价值新飞跃

2024-11-26 12:49:44 体育 facai888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中国农村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农民手中的土地和房屋资产正逐步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价值,经济日报记者深入多个农村地区,实地探访了农民房产价值提升的现状与影响,发现农民的房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更值钱了。

政策春风下的土地觉醒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激活农村要素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尤为引人注目,这一改革明确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又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探索也逐步展开,为农民房屋财产权的实现开辟了新路径。

经济日报记者走访了位于华北平原的一个村庄,这里曾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落,如今却因宅基地制度改革而焕发新生,村民们告诉记者,过去,他们的房子除了自住外,几乎没有其他价值,但随着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政策放宽,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开始将闲置的房屋出租给乡村旅游经营者或回乡创业者,不仅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还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农民房产的“金钥匙”

经济日报记者探访,农民的房子,价值新飞跃

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是推动农民房产价值提升的重要力量,在国家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背景下,许多农村地区依托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了一批批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农民的房子,从过去的居住功能单一,转变为集住宿、餐饮、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设施,其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记者见到了一座由老宅改造而成的民宿,主人张大爷告诉记者,这座房子原本是他和家人的祖宅,由于年久失修,一度面临倒塌的风险,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张大爷在政府的引导下,对老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改造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宿,这座民宿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成为了小镇的一张名片,张大爷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资产变现的新渠道

除了宅基地流转和乡村旅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也是提升农民房产价值的重要途径,过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难以进入市场流通,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相关政策的放宽,一些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始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入市,为农民提供了直接参与土地市场、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机会。

在东部沿海的一个发达村庄,记者了解到,该村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将部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和商业街,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村民们通过入股、出租等方式参与其中,不仅获得了稳定的分红,还带动了本地就业,实现了家门口的增收。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农民房产价值提升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宅基地流转市场尚不完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市场的活跃度;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因缺乏特色、管理不善等原因,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民权益、防止土地非农化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针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宅基地流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具体操作规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要加强规划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竞争力;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在土地和房屋流转过程中能够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

农民的房子更值钱了,这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体现,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日益成熟,农民手中的房产将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的引领下,农民的房子将释放出更大的潜力,为农村带来更加繁荣的景象,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经济日报记者将继续关注这一进程,为读者带来更多来自农村一线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