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全球科技界的焦点人物——特斯拉和SpaceX的CEO埃隆·马斯克,在一次投资者会议上,对中国高铁的盛赞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讨论,他不仅称赞中国高铁的卓越性能和便捷服务,还直言不讳地批评了美国铁路系统的落后,直言这让美国人感到尴尬,马斯克的这番言论,不仅揭示了中美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差距,更触及了国家发展理念、治理能力和未来竞争力的深层次问题。
在一次摩根士丹利科技会议的线上讲话中,马斯克分享了自己乘坐中国高铁的经历,并称之为“史诗般的科技体验”,他提到,在中国乘坐高铁,就像穿越未来,复兴号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飞驰,车厢内Wi-Fi满格,无线充电板、外卖送餐服务等一应俱全,甚至“连厕所都比美国头等舱休息室干净”,马斯克特别提到,他在乘坐高铁时,将茶杯放在窗台上,即便在300公里的时速下,茶水一滴未洒,这足以证明中国高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马斯克还对比了中美两国的高铁服务,他调侃道,从纽约到华盛顿的“高速列车”需要3小时,而这段距离在中国高铁上只需1小时20分钟,他进一步指出,美国最快的Acela列车最高时速仅241公里,且仅限于东北部部分路段,而中国高铁则拥有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覆盖和高效运营。
与马斯克对中国高铁的赞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美国铁路系统的严厉批评,马斯克直言,美国铁路系统的情况糟糕透顶,甚至让美国人感到尴尬,他特别提到了美国国家铁路客运公司(Amtrak)的困境,该公司成立于1971年,53年来累计亏损超500亿美元,被网友戏称为“纳税人养活的吞金兽”。
马斯克指出,美国铁路系统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全美97%的铁轨掌握在货运公司手中,客运列车需为运煤车让道,这不仅导致了客运列车的运行效率低下,还使得乘客的出行体验大打折扣,美铁Crescent号列车从纽约到新奥尔良曾延误13小时,列车长无奈广播称前方铁轨变形,正在等工人用榔头敲直,这样的场景,无疑让美国铁路系统的尴尬暴露无遗。
马斯克还批评了美国铁路系统的运营模式,他指出,东北部盈利的华盛顿-波士顿线路每年要补贴15条亏损的“幽灵线路”,如从芝加哥到旧金山的加州微风号,全程52小时,票价却比机票贵30%,上座率常年不足40%,这种不合理的运营模式,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还使得美国铁路系统难以摆脱亏损的困境。
面对美国铁路系统的困境,马斯克开出了自己的“猛药”——私有化,他认为,美国政府应该尽可能推动铁路系统的私有化进程,让市场压力催生变革,马斯克以特斯拉为例,指出特斯拉曾濒临破产,但如今却成为了电动车霸主,这证明了市场压力对于推动变革的重要性。
马斯克的私有化主张立即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认为,私有化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但反对者则担心,私有化会导致票价上涨、服务质量下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他们指出,英国在1990年代铁路私有化后,票价十年涨了40%,重大事故增加了23%,政府最终被迫收回运营权。
更现实的阻碍在于美国铁路的特殊结构,由于货运公司掌控路权,私有化后的客运公司仍需向货运公司“借道”,这使得私有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美国铁路系统的问题,美国铁路系统的深层次矛盾还包括民主制度下议会扯皮、环保组织诉讼、土地私有制导致的拆迁困局等,这些都使得“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奢望。
马斯克对中国高铁的赞誉和对美国铁路的批评,不仅揭示了中美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差距,更触及了国家发展理念的深层次问题,中国高铁的崛起遵循“国家战略主导”模式,政府将高铁视为“普惠性基础设施”,即便亏损线路也要通到偏远县城,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还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空间重构与发展动能。
相比之下,美国则把交通视为“生意”,无人愿为不赚钱的路线买单,这导致了美国铁路系统的困境和落后,更深层次地,这种发展理念的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国家竞争力之争中的不同选择,中国通过高铁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而美国则面临着资本短期逐利与公共服务属性撕裂的困境,难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马斯克的这番言论,不仅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讨论,更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美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和竞争,中国高铁的成功,证明了“基建狂魔”不是蛮干,而是战略定力、技术创新与民生关怀的结晶,而美国铁路的困境,则是资本短期逐利与公共服务属性撕裂的缩影。
或许正如《华盛顿邮报》评论所说:“当硅谷天才开始羡慕中国高铁,这场较量早已超越技术本身——它关乎一个国家是否还有勇气为未来投资。”在未来的发展中,中美两国将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展开竞争和合作,而在这场竞争中,谁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国家整体实力,谁就将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